在全球汽車產業加速向電動化、智能化、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,汽車用品品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。一方面,消費者對汽車后市場服務的需求日益多元化,從基礎的零部件更換到智能化車載設備的定制化解決方案,市場需求的復雜性顯著提升;另一方面,技術迭代速度加快、供應鏈全球化受阻、市場競爭加劇等問題,迫使企業通過戰略聯盟實現資源整合與優勢互補。在此背景下,如何構建穩固且高效的戰略聯盟,成為汽車用品品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命題。
一、戰略聯盟構建的底層邏輯:從目標到執行的系統性設計
戰略聯盟的本質是通過合作創造“1+1>2”的協同效應,但其成功與否取決于能否在合作初期建立清晰的底層邏輯。根據《汽車企業戰略聯盟模式的選擇及構建研究》中的理論框架,聯盟構建需遵循三大核心步驟:
1. 明確合作目標與任務分工
聯盟的起點是雙方對合作價值的共識。例如,德國汽車零部件巨頭bilsteingroup與開思的戰略合作,明確以“推動中國汽車后市場數字化升級”為目標,前者提供德國制造的技術標準與供應鏈資源,后者則利用數據驅動能力和本土化服務網絡,共同打造“技術+品質+數據”三位一體的解決方案。這種目標導向的合作,避免了資源浪費與方向偏離。
2. 精準篩選合作伙伴
選擇合作伙伴需超越“規模匹配”的傳統思維,更關注技術互補性、文化兼容性與戰略契合度。例如,東風汽車與多家企業聯合成立的東風汽車用品(湖北)有限公司,注冊資本達1000萬元,其股權結構與業務布局顯示,合作方不僅涵蓋零部件制造商,還引入了文旅與新能源領域的資源方,形成跨行業的生態協同。這種多元化的合作模式,既能應對單一市場波動的風險,又能通過資源整合開拓新業務場景。
3. 構建靈活高效的管理機制
聯盟的穩定性依賴于規則設計的科學性。根據《2025年汽車用品行業品牌戰略合作協議》的范本,合作需明確權利義務邊界(如獨家銷售權、技術授權范圍)、利益分配機制(如利潤分成比例、成本共擔條款)以及爭議解決路徑(如優先協商條款與仲裁機制)。例如,天貓汽車與天貓養車的全域生態合作,通過線上線下的數據打通與供應鏈標準化管理,實現了從交易到服務的全鏈路協同,這種“規則先行”的模式大幅降低了合作摩擦。
二、時下熱點驅動的戰略聯盟新趨勢
當前,戰略聯盟的構建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供應鏈整合,而是深度融入行業變革的熱點議題:
1. 新能源與智能化技術的聯合研發
新能源汽車的爆發式增長催生了對電池管理系統、智能車載設備等技術的迫切需求。例如,大眾汽車與福特關于自動駕駛技術的潛在合作傳聞,反映出車企通過聯盟分攤研發成本、加速技術落地的策略。對于汽車用品品牌而言,與主機廠或科技公司合作開發適配新能源車型的配件(如快充設備、電池檢測工具)成為趨勢。殼牌與法拉利F1車隊超過70年的合作案例更證明,技術協同不僅能提升產品性能,還能通過“賽道技術民用化”打開消費市場。
2. 數字化轉型與全域營銷生態的共建
數字化能力已成為戰略聯盟的新紐帶。天貓汽車的“人·車·出行”生態通過線上直播、虛擬試駕與線下體驗店聯動,重構了用戶觸達路徑;而開思與bilsteingroup的合作則通過數據驅動精準匹配維修需求,提升供應鏈效率。這種“數字+實體”的雙輪模式,正在重塑汽車后市場的競爭格局。
3. ESG(環境、社會、治理)導向的綠色聯盟
隨著全球碳中和目標的推進,綠色供應鏈合作成為焦點。例如,雷諾-日產-三菱聯盟通過共享環保材料供應商、聯合開發可回收零部件,將碳足跡管理嵌入合作框架。對于汽車用品品牌,與環保材料制造商或循環經濟平臺結盟,不僅能降低合規風險,還能提升品牌的社會價值認同。
三、案例啟示:從“資源互補”到“生態共贏”的進階路徑
成功的戰略聯盟往往經歷從資源互補到生態共建的進化。以下案例提供了實踐范本:
- 開思與bilsteingroup:技術賦能型聯盟
bilsteingroup旗下的Febi、SWAG品牌憑借德國制造基因,長期主導高端汽車配件市場,但在中國市場的本地化服務能力存在短板。開思通過整合其數據算法與覆蓋全國的維修企業網絡,將Febi的產品精準匹配至終端場景,并提供實時技術支持。這種合作模式不僅提升了品牌滲透率,還通過數字化工具優化了庫存周轉效率。
- 東風汽車用品(湖北)有限公司:生態型聯盟
東風汽車聯合文旅、新能源領域企業成立合資公司,將汽車零部件制造與房車營地服務、新能源車租賃等場景結合。例如,其房車業務通過整合底盤制造能力與營地運營資源,解決了傳統房車產業鏈割裂的問題,實現了“制造-服務-消費”的閉環。
- 殼牌與法拉利:價值認同型聯盟
殼牌與法拉利的合作超越了單純的技術供應關系,延伸至品牌文化共建。殼牌將F1賽道燃油技術轉化為民用V-Power燃油,并通過法拉利品牌IP強化消費者認知。這種基于共同價值觀(如追求極致性能)的合作,使聯盟具備了長期生命力。
四、風險管控:避免“聯盟陷阱”的關鍵策略
盡管戰略聯盟潛力巨大,但失敗案例亦屢見不鮮。根據《增長放緩,聯盟抱團》報告,聯盟失敗的主要原因包括目標分歧、利益分配失衡與文化沖突。為此,企業需采取以下措施:
1. 動態調整合作框架
建立定期評估機制,根據市場變化調整分工。例如,當新能源技術路線發生顛覆性變革時,及時修訂技術共享條款。
2. 強化信任機制
通過高層互訪、聯合培訓等方式促進文化融合。寶馬與豐田在燃料電池領域的合作中,設立聯合實驗室并互派工程師,有效緩解了文化隔閡。
3. 引入第三方專業服務
在供應鏈管理、數據安全等領域,可借助第三方機構(如認證平臺、區塊鏈服務商)提升透明度。例如,快準車服通過聯盟引入第三方質量檢測體系,增強了合作伙伴信心。
五、未來展望:從“競合”到“共生”的產業新格局
隨著汽車產業鏈邊界進一步模糊,戰略聯盟的形態將向“平臺化”演進。例如,星程耀與北汽福田等企業構建的房車產業生態,已從單一制造合作升級為涵蓋營地服務、旅游線路開發的全域協同。未來,汽車用品品牌或將成為鏈接主機廠、科技公司、文旅平臺的“生態樞紐”,通過聯盟實現從“產品供應商”到“場景服務商”的角色躍遷。
總之,構建穩固的戰略聯盟不僅是應對短期挑戰的權宜之計,更是重塑行業生態的長期戰略。唯有以價值共創為核心,以技術與數據為驅動,以信任與靈活為基石,汽車用品品牌方能在變革浪潮中立于潮頭。
- END -
免責聲明: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,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本網無關。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,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。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。